各县市(区)委教育工委,各驻潍高等院校党委,市教育局各直属单位、学校党委(总支、支部):
为深入贯彻全国教育大会、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精神,以及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中办发〔2019〕47 号),根据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教高〔2020〕3号)、省教育厅《关于深入推进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实施意见》(鲁教高〔2021〕4 号)等要求,促进思政教育和专业教育的有效融合,提高立德树人成效和人才培养质量,现就推进我市大中小学校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入挖掘各门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扎实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发挥教师队伍“主力军”、课程建设“主战场”、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使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促进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同向同行,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全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主要目标
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时代使命,深化各级各类学校对课程思政重要性的认识,构建起全员参与、协同推进的课程思政工作体系,全面覆盖、类型丰富的课程思政内容体系,全程育人、相互支持的课程思政实施体系,探索出知识传授、价值塑造和能力培养于一体的立德树人新路径,形成“校校有精品、门门有思政、课课有特色、人人重育人”的良好局面。
三、基本原则
(一)坚持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相统一。树立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并重的教育理念,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以人才培养为根本点促进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同频共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效实现学科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融合。
(二)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在旗帜鲜明、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的同时,积极挖掘各类课程中蕴含的思政教育元素,用好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渠道,寻找学科知识体系与思政知识体系的接触点,探究专业知识教育与价值教育的融合点,创新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方式,以学生喜闻乐见和深入浅出形式做好讲解。
(三)坚持统筹协调和分类指导相统一。落实学校主体责任,统筹各类资源,做好顶层设计,建立包括工作体系、教学体系、内容体系和评价体系在内的一整套课程思政育人新体系。结合不同学科、不同类别课程的属性特点,加强分类指导,明确育人目标,强化教师培训,不断提高课程思政建设水平。
四、重点任务
(一)科学规划课程思政教学体系。严格落实大中小学校教学标准、教学目标,坚持育人与育才相统一,将课程思政建设融入学生成长成才体系,构建从培养目标到培养规格再到教学目标的专业思政目标体系,实现价值塑造、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有机融合,探索建设学科特色鲜明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遵循学科教学的规律、学生成长认知规律、思政教育特有规律,科学制定大中小各学段的课程思政目标。根据学科专业特点,明确不同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标准,进一步规范课程思政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2022年底前,指导各级各类学校完成学科专业教学标准修订,充分体现课程思政内容。
(二)将课程思政融入课程课堂教学。将课程思政作为课程设置、教学大纲修订、教材编审使用、教学教案设计的重要内容,贯穿于课堂授课、教学研讨、实验实训、作业论文、教学评价等各环节,切实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课堂教学全过程。突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党史学习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法治教育、劳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全面落实到课程标准、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等全过程,培养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统筹学科专业特点和育人要求,深度挖掘提炼专业课程中蕴含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推动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找准课程思政建设的角色,体现出课程思政教学中的特色。严把课程教材的选用关,健全课堂管理制度,强化对课程思政教学的全过程管理、质量管理。
(三)推进教学方法和手段创新。全面把握新时代育人要求,充分了解学生思想与品德现状,因课而异、与时俱进,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和教育形式。将专业课程知识中蕴含的政治性、思想性、科学性和艺术性的内容,与社会大课堂有机结合,融入课程教学。统筹线上线下教学资源,大力推进混合式、问题式、案例式教学改革,组织学生开展参与式、研讨式、探究式学习,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中强化课程思政教育。用好“互联网+思政”模式,以学生喜闻乐见的表现形式、易于接受的话语体系,激发学生参与课程思政的兴趣。将“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相结合,广泛组织开展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活动,深入挖掘第二课堂的思政元素,构建双课堂协同育人机制,做到思政教育易开展、接地气、有成效。
(四)加强教师课程思政能力建设。发挥教研室、教学团队、课程组等基层教学组织作用,建立课程思政集体教研制度,建立学科教师会同思政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等思政工作者集体备课制度,完善学科教师主讲,思政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听课助讲的多维立体课程思政模式。分年度制定教师课程思政建设培养培训规划,有计划、分批次、分层次组织教师课程思政建设专题培训,将课程思政纳入教师岗前培训、在岗培训和师德师风、教学能力专题培训,坚持和完善实践锻炼、外出学习考察等制度。搭建课程思政建设交流平台,经常性组织开展典型经验交流、名师名家讲座、现场教学观摩、专项授课竞赛、优秀教案评选、优秀成果展示等活动,市委教育工委每年定期评选课程思政精品课,发挥典型示范引领作用。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健全师德典型推优、考核评价机制,争做“四有”好老师,自觉践行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以德育德。
(五)健全课程思政教学质量评价体系。进一步完善学科质量监测评价和学生综合素养评价体系,从教学内容、教材选择、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等方面加强对课程思政效果的综合评价,充分体现立德树人成效是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将课程思政纳入教师评价体系,将评价转向课程思政的践行过程和结果,并与职称评聘、岗位晋升、学习培训等政策挂钩,积极鼓励和引领教师将课程思政向纵深推进。将课程思政建设作为学校考核评价的重要内容,纳入学校绩效考核,纳入高校“双高”建设、应用型大学建设、专业认证和评价等不同类别的考核评价中。发挥考核评价的导向作用,对“理工科+思政”等弱项试点推进“揭榜挂帅”机制,对主动认领重点难点问题的探索实行难度系数加权,鼓励基层学校大胆探索、推陈出新,着力破解内容同质化、形式单一化痼疾。
(六)落实学校课程思政主体责任。课程思政本身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需要学校党组织统一领导。学校党政主要领导同志牵头抓总,定期研究部署,统筹制定课程思政实施方案,健全组织机构,配强人员队伍,细化落实举措。教科研部门、院系、年级等要抓好落实,统筹推进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推动全体教师参与课程思政工作。要强化思政教师与专业教师的协同配合,强化各部门、各学科之间的协同配合,强化教学部门与学工部门、党团组织的协同配合,集思广益、听取意见、改进措施,形成齐抓共管合力。健全学校课程思政建设责任、推进、奖惩等制度,用育人不悔的伟大事业激励人才、成就人才,引导广大教师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养成无思政不课程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五、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市委教育工委将结合大中小学校思政育人一体化化建设,组建课程思政建设专家咨询委员会,统筹研究重大改革决策,搭建相互交流平台,指导各级各类学校开展课程思政工作。各县市(区)和各级各类学校要按照统一部署要求,建立党组织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各部门紧密配合的工作领导体制,形成自身特色鲜明、育人成效明显的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新格局。
(二)强化支持保障。市、县教育工委在育人项目建设、教师队伍培养等方面,要充分考虑各学校的课程思政建设成效,加大政策倾斜和支持力度。鼓励和支持学校开展课程思政建设专题研究,加大对高水平课程思政研究与实践成果的推广应用,总结汇编课程思政优秀案例,进一步扩大影响力、带动力。各学校在规划制定、学科专业建设、教师培训等方面,要高度重视课程思政建设,统筹各类资源,加大对课程思政建设的支持力度。
(三)强化宣传引导。各县市(区)和各级各类学校要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建设先进典型,注重总结凝练,努力形成一批成果、建设一批资源、形成一批课程、组建一批团队、培养一批名师,加强对课程思政建设典型经验和优秀做法的交流、宣传、推广,为课程思政建设营造良好舆论氛围,引导激发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使命感、责任感,切实将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落到实处。各县市(区)要按照本意见要求,加强顶层设计,强化分类指导,认真研究制定统一性、差异化的实施方案,并及时报市委教育工委备案。实施过程中好的经验做法及意见建议,请及时报市委教育工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