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推进国家教学标准落地实施,深化学校教育教学改革, 构建多层次、多类型、多样化高职人才培养体系,打造学校办学特色,提升职业教育质量,根据教育部职成司《关于组织做好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工作的通知》《山东省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管理办法》和《山东省教育厅关于优化调整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点的通知》(鲁教职字〔2017〕36号)要求,学校启动五年制高职专业的新一轮人才培养方案修(制)订工作,现就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制)订工作提出以下指导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按照全国教育大会部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面向市场、服务发展、促进就业的办学方向,健全德技并修、工学结合育人机制,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体系,突出职业教育的类型特点,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进教师、教材、教法改革,规范人才培养全过程,加快培养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
二、基本原则
(一)坚持育人为本,促进全面发展。全面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授基础知识与培养专业能力并重,强化学生职业素养养成和专业技术积累,将专业精神、职业精神和工匠精神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加强学生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心素质的培养,注重培养学生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注重实践教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坚持标准引领,确保科学规范。以职业教育国家教学标准为基本遵循,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等方面的基本要求,对接有关职业标准,服务地方和行业发展需求,强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科学性、适应性和可操作性。
(三)坚持遵循规律,体现培养特色。遵循职业教育、技术技能人才成长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处理好公共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必修课程教学与选修课程教学、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学历证书与各类职业培训证书之间的关系,整体设计教学活动。在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上体现与职业岗位对接、中高职衔接,职业能力适应岗位要求和学生个人发展要求,构建具有特色的高职专业课程体系。
(四)坚持完善机制,推动持续改进。紧跟产业发展趋势和行业人才需求,建立健全行业企业、第三方评价机构等多方参与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动态调整机制,强化教师参与教学和课程改革的效果评价与激励,做好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与反馈。
三、主要内容及要求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应当体现专业教学标准规定的各要素和人才培养的主要环节要求,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办学特色和专业实际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满足以下基本要求。
(一)明确培养目标
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建设、服务、管理一线工作的技术技能人才。重点培养产业转型升级和企业技术创新需要的发展型、复合型和创新型的技术技能人才。
各专业要依据国家有关规定、公共基础课程标准和专业教学标准,结合学校办学层次和办学定位,科学合理确定专业培养目标,明确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保证培养规格。要注重学用相长、知行合一,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增强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不断加强学校思想政治工作,持续深化“三全育人”综合改革,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技术技能培养、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体系贯穿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切实提升思想政治工作质量。
(二)招生对象与学制
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招收初中毕业生或具有同等学历者,基本学制为5年。原则上允许学生采用工学交替等方式分阶段完成学业。
(三)合理安排学时学分
实行学分制,学时学分要求如下:
1.每学年安排40周教学活动,总学时数约为5000学时。其中公共基础课程学时数应不少于总学时三分之一。
2.总学分:240-250学分
3.学分比例设置要求:
(1)必修课:212学分(综合实训16学分,毕业设计4学分,岗位实习40学分)
(2)限选课:14学分
(3)任选课:14学分
(四)规范课程设置
1.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开齐开足公共基础课程。五年制高职专业将语文、数学、英语、艺术、思想政治理论课、体育、军事课、心理健康教育、计算机应用基础、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劳动教育、国家安全教育、美育等课程列为公共基础必修课程,各专业可根据需要将马克思主义理论类课程、党史国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创业教育、信息技术、健康教育、职业素养等列为必修课或限定选修课。
全面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程,按规定统一使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思政课、专业课教材。结合实习实训强化劳动教育,明确劳动教育时间,弘扬劳动精神、劳模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教育教学,加强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深化体育、美育教学改革,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
根据有关文件规定开设关于节能减排、绿色环保、金融知识、社会责任、人口资源、海洋科学、管理等人文素养、科学素养方面的选修课程、拓展课程或专题讲座(活动),并将有关知识融入到专业教学和社会实践中。组织开展劳动实践、创新创业实践、志愿服务及其他社会公益活动。
2.科学设置专业(技能)课程。专业(技能)课程设置要与培养目标相适应,课程内容要紧密联系生产劳动实际和社会实践,突出应用性和实践性,注重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精神的培养。一般按照相应职业岗位(群)的能力要求,确定6-8门专业核心课程和若干门专业课程。
3.课程分类
(1)课程按照性质划分,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必修课是学生必修的基础性内容和应该达到的基本要求。选修课包括限选课和任选课,限选课是学生学习相应专业进行模块化选修的课程;任选课是满足学生个性发展和继续学习需要的任意选修内容,为跨专业、跨领域的综合课程,主要开设人文类、技能类及社会实践等课程。任选课在第三学期开始滚动开设,限选课在第五学期开始开设,每门选修课程学时数不超过30学时,学分不超过2分。
(2)课程按照类别划分,分为基本素养、职业能力、职业拓展、职业考证和实践模块课程。
基本素养模块课程任务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素养,同时为专业知识学习和职业技能培养奠定基础,满足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需要,促进学生终身学习。基本素养模块必修课程包括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经济政治与社会、哲学与人生、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劳动教育、国家安全教育、美育、语文、数学、英语、计算机应用基础、体育与健康、艺术(音乐、美术)等。基本素养模块限选课程包括物理、化学、历史、地理、信息技术、职业健康与安全、环保教育、马克思主义理论类课程、党史国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创业教育、健康教育、职业素养等。
职业能力和职业拓展模块课程任务是培养学生掌握必要的专业知识和比较熟练的职业技能,提高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实习实训是职业能力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职业考证模块课程是保证职业资格获取,落实双证书制度的课程。各专业要明确学生必须获得的、与专业核心能力相对应的职业资格证书,该模块课程可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设置为必修、选修或必修+选修,在学期安排上应和职业资格证书的考试时间匹配。
实践模块课程强调实训、职训等实用性操作训练,以满足第一线应用技术人才的实际需要。各专业可根据培养目标和特点,加强与行业企业合作,共同开发实践课程资源,创新实践教学模式。实践模块课程可设置必修课和选修课,其中,岗位实习、毕业综合实践等为各专业必修实践环节,可另外设置限选实践环节。
(五)强化实践环节
加强实践性教学,实践性教学学时数应达到教学活动总学时的50%以上。积极推行认知实习、岗位实习等多种实习方式,强化以育人为目标的实习实训考核评价。学生岗位实习时间一般为6个月,可根据专业实际,集中或分阶段安排。建好用好各类实训基地,强化学生实习实训。统筹推进文化育人、实践育人、活动育人,广泛开展各类社会实践活动。
(六)改革课程考核
根据专业要求与课程特点设置课程考核方式。课程考核方式必须在课程设置表中予以反映。对学生的学业考核评价内容应兼顾认知、技能、情感等方面,评价应体现评价标准、评价主体、评价方式、评价过程的多元化。积极采用成果性考核(大作业、调研报告、读书报告、作品展示、课程设计与课程论文等)、操作任务考核(实际操作、模拟操作、情景描述等)、计算机及网上考核、自我评定与小组评定考核(学生笔记、学生学习总结、小组协作与配合意识、团队贡献等)等多种方式进行考核,特别提倡两种或多种考核形式相结合来全面评价学生。
(七)严格毕业要求
根据国家有关规定、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结合办学实际,进一步细化、明确学生毕业要求。严把毕业出口关,确保学生毕业时完成规定的学时学分和教学环节,结合专业实际组织毕业考试(考核),保证毕业要求的达成度,坚决杜绝“清考”行为。
(八)促进书证融通
积极实施1+X证书制度试点,将职业技能等级标准有关内容及要求有机融入专业课程教学,优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四、人才培养方案的主要内容构成
(一)专业名称及代码
(二)招生对象与入学要求
(三)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
(四)修业年限与毕业要求
(五)职业面向与职业资格证书
(六)课程设置与课程体系
(七)学时、学分分配及教学进程
(八)实施保障
(九)其他情况说明
五、修(制)订流程
(一)调研分析。各专业建设委员会要做好行业企业调研、毕业生跟踪调研和在校生学情调研,分析产业发展趋势和行业企业人才需求,明确本专业面向的职业岗位(群)所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形成专业人才培养调研报告。
(二)起草修(制)订。结合实际落实专业教学标准,准确定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合理构建课程体系、安排教学进程,明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资源、教学条件保障等要求。参照《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模板》(详见附件),起草修(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三)论证审议。组织召开专业建设合作委员会会议,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论证和提出修改意见。人才培养方案论证后,提交校党委会会议审定。
(四)公布实施。审定通过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将于XXX年9月在XXX级各专业开始实施,学校并按程序发布,报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备案,并通过学校网站等主动向社会公开,接受行业企业、教师、学生、家长及全社会监督。
(五)动态更新。建立健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实施情况的跟踪、评价、反馈与持续改进机制。根据社会经济发展需求、技术技能发展趋势、教育教学改革实际等,及时调整完善,不断提高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针对性与实效性。
山东化工职业学院教务科研处
2024年4月1日